——读钱广信山水画
钱君广信,籍顺德古府,幼年即雅好丹青,又幸得良师倾心相授为人为艺之道,故能承继画道正途而得个中真味,良可庆也。
与广信交游,由平日言语中,大致知晓了其习画之过程之内容,概而论之可谓“广源善继”。
广源者有两意,其一乃不拘于一家一派,自宋以下,不论五代,以至元、明、清诸朝之传世画作,其优秀者皆为学习之样本,此学画之“博”也;其二,广信非惟注重绘画本体,如笔墨、画理之学习,亦兼习与绘画相连的,诸如古文、书法等。源广则流阔,流阔则可汇集成江海。如此溯本求源,而且源头不一,使得广信在研习的过程中,既理清了对山水画历史脉络的认识,又丰富了自己对综合修养的理解。
善继者亦有两意,其一乃广信于心追手摹之中,除却必修的基础之功,而择其符合自己心性的风格作深入研习,故点滴心得尽与自心相合而得彰显,此学画之“专”也;其二广信理解“知”与“行”的辨证关系,也明了“笔墨当随时代”的深刻含义,承继传统艺术中优秀的精神内涵,并使之与自己于当下生活中的体验相结合,在相互碰撞、相互验证的过程中,达到了知行的统一。
由此,来解读广信的山水画作品,便会多出更深层次的理解:钦服于古人绘画作品中所散发出的丝丝清凉与淡淡幽静,由此触动了其心灵深处所钟意的那份“静”的审美情感,如此的心性相合,使得广信寻找到了一种述说自己心境真实状态的载体,继而逐渐形成了清润古雅、朴茂幽远的绘画风貌。如其《品书图》,松动的笔触、圆浑的墨点以及颇有韵律感的线条使得画面既有着茫茫苍苍的厚度,又不失灵气韵味;杂树错落丛生,蕴涵着自然四季的生机;着色无多,但足以表达内里的主旨。《一雨秋如洗》着力于意境的营造,画中青山经历了秋雨,更加安宁而有灵气,一派疏朗明净,与熙闹的当下现实有着鲜明的对比,实为可游可居之佳处。《白夜图》则透露出广信寻求变化的信息,首先形式不同于以往较满的构图:上空下实,空处以题款呼应实处;实处亦有虚实,实处着力不厌其繁,虚处除氤氲之外,亦留纯白而不着一笔。其次,得益于广信良好的水墨修养,作品几未用色,极力发挥了水、墨两种元素的丰富性,在我而言,中国画应当是画家人性品格和人文品格的外化与张扬。在作品中,画家的性格特征、道德涵养、人生阅历以及学识品位所形成的综合素养,会必然地折射在笔墨语言形式中。考察钱广信的山水画亦是如此。广信为人良善豁达,待人谦谦文雅,不喜作强人语。观其画亦觉文雅气息充溢,有着丰富的人文意蕴和诗意情怀,自然而不事张扬,从中可以感受到广信追求的是一种传统美学理念对现实存在的感悟,以及将这种感悟诚实表达的心迹,这是忠实于心灵的真实。也可以从广信自跋于画首或空隙处的长短文字中得到这种感受:“吾习画三十余年,非名利所致,实性之所好也。经年乐此不疲,虽无大成,但可精心修身。偶得古人之意而放笔为图,常夜半乐成,方欣然就寝,一枕黑甜,不知东方既白矣”。
正是如此的“性之所好”,广信方能一方面勤于耕砚耘墨,一方面不辞行山涉水,体会着其间“读书”与“行路”的辨证关系,于心灵得到愉悦的同时,也收获了大量的、记录下一时感受的作品。如其《驼梁写生》系列、《障石岩写生》系列等作品,虽为眼中星点景物写影,但不拘谨,皆得活脱开张之势;无论画面物象取舍、布势,抑或跋款、用印,画幅虽不大,然其承继古法,完整而有韵致。广信形迹于山野水涧,看山、望云、听水、抚木,目到、手到、心到,用心的体悟,及时地将这种瞬间最真诚的感受,化于笔墨、呈于白素,斯者人画相一,读广信山水画确如与落落君子之相对,得清新之心境,故而龙瑞先生在众人之前观其作品,叹以“你的画有仙气”之语作评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注:本文作者耿广春,2006年10月16日夜于京华官园之借庐